公共卫生

吉林:铺开服务网,守护孩子的心灵晴空

2025—2027年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在吉林省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协同吉林省四平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以“早期干预、全面护航、家校社医协同”为理念,在辖区内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能力提升项目。项目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制定“预防—干预—转介”全链条服务方案,形成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党委副书记 张桂英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团队正在开展儿童健康科普活动
说说门道: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能力提升项目力图构建“三级服务网络”,实现机构、群体全覆盖。

一级预防,指校园心理普适服务。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与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铁东区教育局签订《心理健康教育医教共建协议书》,面向四平市辖区中小学开展合作,以心理主题班会和主题性科普教育为切入点,聚焦儿童青少年自我认知、情绪识别与表达、压力应对技巧、人际交往边界等,用案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实用方法,从根源减少因不会处理情绪或关系而引发的心理困扰。

二级干预,指重点群体精准帮扶。项目建立心理筛查—建档—跟踪机制,通过标准化量表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季度筛查,对筛查出的高危群体建立个人心理档案,由学校心理老师进一步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干预率达100%。

三级转介,指重症个案专业对接。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建立“心灵守护绿色通道”,对筛查中发现的疑似重症个案(如涉及重度抑郁、自伤倾向的学生),由心理老师协助家长对接医院,提供挂号、诊疗陪同服务,全程保护个人隐私,确保发现即干预、重症即转介,经转介的学生均得到规范治疗。

在三级网络之外,项目还着力推动家校社医协同,凝聚支持合力。如,开设家长心理课堂,精神心理专家团队围绕亲子沟通、青春期叛逆应对等主题举办讲座并现场答疑,累计参与家长达2000余人次。同时,建立家长互助群,由心理咨询师定期分享育儿技巧,缓解家长不敢管、不会管的焦虑。

同时,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与学校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在四平市铁西区建立吉林省首个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研修基地,举办首届中小学班主任心理教育能力提升培训班。医校明确合作目标,成立联合工作组,定期召开沟通会,同步学生心理动态,明确合作重点,工作组成员由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学校心理老师、班主任及校领导构成。医院还向学校开放培训,全市中小学校的德育校长、心理老师、班主任均接受过专业心理危机干预、特殊需求学生支持等培训。

此外,项目还不断创新服务形式,降低求助门槛。针对学生不愿说、不敢说的特点,医院设立了有针对性的“心灵树洞”,开通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热线,学生可匿名拨打电话倾诉烦恼,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4小时在线接听热线;开展“阳光花田,童梦飞扬”“情绪情景剧”等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创作表达内心感受。

报报成绩:

经过近1年的实践,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能力提升项目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预防、群体心态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全市青少年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下降;校园暴力、逃学等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减少;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增加,心理求助不再“难以启齿”。

家—校—社支持能力显著提升。85%的参与家长表示“学会了用倾听代替说教”,亲子冲突发生率下降;合作学校均成立心理辅导室,300余名班主任接受过心理知识培训后,能及时识别学生异常情绪。

典型个案康复效果突出。初二学生小琳因父母离异转学,转入新校后始终沉默寡言,拒绝与同学交流,成绩从班级前10名跌至倒数。班主任发现后联系项目心理老师介入,心理老师通过“沙盘游戏”打开突破口。第一次咨询时,小琳在沙盘里反复摆放“独自一人的小房子”“紧闭的门”。经过6次沙盘治疗和8次一对一辅导,她逐渐愿意倾诉心事——原来她担心新同学会嘲笑她的家庭状况。心理老师一方面引导她认识到家庭变故不是污点,另一方面协调班主任在班级开展“包容主题班会”。3个月后,小琳主动加入班级绘画小组,期末成绩也回升至前20名。

初一学生小宇因频繁与同学打架被学校约谈,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叛逆、欠揍”,家庭冲突不断。心理老师介入后发现,小宇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对他“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管”,他的“暴躁”其实是想吸引关注。项目团队为小宇制定了“家庭治疗计划”,每周邀请父子参加“亲子运动营”,通过篮球、拔河等合作类运动改善互动,同时指导父亲每天跟孩子说一句关心的话。

起初父亲觉得别扭,但坚持2周后,小宇主动对父亲说:“爸,下次你教我投篮吧。”半年后,小宇再未发生打架事件,父亲在家长课堂上分享:“原来孩子要的不是道理,是被在乎。”

讲讲规划:

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相关服务能力现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吉林省现有专职心理治疗师数量不足,人均服务学生近千名,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部分偏远学校、社区因待遇问题,难以留住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服务持续性不足。因家庭经济条件所限或认识不充分,部分孩子在接受干预后期出现“中断辅导”现象;假期期间,学生心理支持易出现“真空期”。同时,学校、医院、社区的心理数据尚未打通,个案跟踪中存在信息重复采集、干预记录断层等问题。

通过深化一系列体系化建设,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让维护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共识。

一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联合高校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定向培养班,不断输送储备人才。

二是支持、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配备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构建全年无休服务体系,开发线上心理服务平台,整合在线咨询、情绪测评、危机干预等功能;对经济困难家庭提供心理援助补贴,确保干预不中断。

三是推动数据互联机制,协调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共同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同步,为孩子们提供“一人一档、全程跟踪”的精准服务。

四是加强高校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目前,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已确定与13所大学达成心理健康医校联动签约服务,旨在帮助在校大学生化解人际、情感、学习、就业、社会适应等方面问题引发的心理困惑,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减少严重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投入与多方协同。未来,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将依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能力提升项目,以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晴空为目标,不断优化服务模式,为实现健康中国、平安吉林贡献力量。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 供图 贺海燕 高晶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