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免疫程序“升级”促进科学防控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 张倩 吴丹 郑徽

调整免疫程序是公共卫生政策主动应对疫情防控形势变化、积极回应群众健康需求的体现。多年来,我国一直基于科学研究进展和疫苗应用情况,对相关免疫程序进行优化与调整,进一步提升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防控效果和效率。

2024年底,国家疾控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和白破疫苗免疫程序调整相关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将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以下简称“百白破疫苗”)和6周岁接种1剂次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的免疫程序,调整为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

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的调整源于百日咳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是以儿童健康为核心、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系统性工程,体现了对疾病流行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对健康的科学守护。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婴幼儿是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青少年、成人以及有疫苗接种史的儿童发病后症状相对较轻,但可作为传染源导致婴幼儿发病。2024年,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百日咳疫情呈上升趋势,我国监测数据显示,5~9岁儿童发病率显著升高,重症和死亡病例主要为小月龄婴儿。

出生不久的婴儿因无母传百日咳抗体且尚未到疫苗接种年龄而处于保护空白期,面临较高的感染和重症发生风险。调整后的免疫程序将百白破疫苗首剂次接种时间从3月龄提前至2月龄,将保护关口前移,为小月龄婴儿提供更及时的保护;同时,将6周岁儿童接种1剂次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替换为百白破疫苗,降低儿童因保护衰减而面临的感染风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月龄进行首剂次接种至关重要。研究显示,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可以使因百日咳导致的死亡风险降低70%以上。此外,疫苗保护效果随着接种剂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还应按时完成后续剂次接种,为生命早期健康筑牢防线。

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和疾病流行趋势,科学合理调整免疫程序,可以使疫苗接种更精准地针对高风险人群,减少传染病传播风险。此次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的调整体现了“以循证决策引领科学防控”的理念。近年来,基于全球百日咳疫情流行趋势及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百日咳疫苗的推荐接种程序,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积极开展百日咳疫苗免疫策略优化基础性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和疫情形势,形成“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调整建议”并提交国家免疫规划咨询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为确保调整后的免疫程序稳妥落地,多部门协同发力,从疫苗储备、接种服务到健康宣教,层层压实责任,共同筑牢疫苗免疫“防护墙”,既守护了儿童健康,也为未来免疫策略的进一步优化与调整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均有较好的效果,但预防感染和阻断传播的能力有限,且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疫苗接种,均不能获得对百日咳的终生免疫。未来,应考虑将百白破疫苗接种年龄范围进一步扩大,研发青少年、成人用百白破疫苗,让疫苗为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