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辽宁:织就培训网络,绘就关爱画卷

作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辽宁省聚焦重点人群与核心需求,依托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平台和人员队伍,以提升基层心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为目标,织就面向基层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培训网络,为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了独具特色的“辽宁方案”。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 王金环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举办心理健康服务传播季主题活动。
▎说说门道:

“老师,我的星星罐又装满啦!”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腾飞街第一小学的心理课上,一名学生正向心理辅导老师展示记录快乐瞬间的星星贴纸。这个简单的互动场景,正是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创新心理健康服务、完善培训体系建设的缩影。

维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重点。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打造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携手沈阳市和平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铁西区社区教育学院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等专业力量,双向互动,共筑防线。医院遴选院内顶尖精神心理专家组成师资团,系统化开展专业人员及志愿者培训,内容涵盖“读懂儿童”“判断问题”“家庭密码”“基本技能”“人格塑造”等,逐渐打造一支专业可靠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此外,医院还举办了一系列形式新颖的活动。例如,围绕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精心开展“同心超市”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活动集“科普集市”(心理健康体验游戏、小竞赛)、专家义诊、“关心大讲堂”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心理健康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趣味盎然。同时,医院推出的“关注一老一小,身心健康”系列线上科普讲座精准覆盖心理服务重点人群,单系列收听量达10万人次,影响力显著。

▎报报成绩:

近年来,为完善全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心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在全省先后开展一系列服务能力培训。2024年,医院为多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精神障碍防治的专兼职医务人员开展为期3个月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培训。医院将培训范围分为14个片区,在每个片区举办1场培训,培训人数约1120人。

培训中,师资团通过对我国精神心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以及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相关基础知识的讲解,逐步培养基层医务人员具备一定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科普宣教能力;能初步运用一般人际沟通技巧和基本心理干预方法,为存在心理、精神问题的人群提供必要心理支持;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协助专业人员开展应激管理和社会支持。

其间,培训内容主要涵盖: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和知识,包括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压力应对、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

常见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性精神障碍等疾病的常见症状识别与应对方法。

心理支持与干预方法,包括心理支持与干预概述、常用心理支持与干预技巧、心理支持与干预重点等。

多年来的持续深耕细作,让全省心理健康关爱体系初具规模,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以儿童青少年心理关爱工作为例,近年来,“医教社家”联动模式不断完善,相关工作迈入规范化、系统化、资源整合的新阶段,为多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迄今,医院为83所学校培养心理工作者200余人、基层心理工作者100余人;培训一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指导师,培养合格人数360余人,总培训课时90学时。

持续的政策宣传显著提升了公众尤其是患者家庭对重型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服药政策及长效针剂的知晓率和利用率,为患者的稳定治疗和回归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

▎讲讲规划:

站在新的起点,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蓝图已然绘就,未来路径清晰明确。

未来,医院将进一步夯实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建设,强化“医教结合、协同联动”机制。计划拓展公益讲座的深度与广度,优化志愿者培训体系,特别加强对学校教师、社区工作者、家长等群体识别和应对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培训;推动心理健康筛查与评估工作更广泛地融入校园常规工作,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同时,探索利用数字化平台为青少年提供更便捷、私密的在线咨询与支持服务。

在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推向纵深过程中,医院将重点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与师资专业水平,完善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大对农村及偏远地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资源倾斜。

与此同时,医院还计划进一步将服务半径延伸至老年群体,借鉴“关注一老一小,身心健康”科普活动的成功经验,设计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科普内容和服务项目,如老年情绪管理、认知功能维护、空巢老人心理关怀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心理健康挑战,实现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关怀。

经验做法清晰可循,工作成绩扎实厚重,未来规划目标远大。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正在构建全覆盖、全方位、全周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征途上奋力前行,用心用情用力,谱写守护心灵健康的乐章。

(本报记者邹欣芮 通讯员贺海燕 高晶整理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本栏目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与本报编辑部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