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精神康复视角下,“五育并举”的重构路径

近年来,医疗机构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方面广泛应用艺术康复、体育康复、园林康复、团体治疗等非药物手段,取得显著成效,这为我们审视教育体系提供了独特视角。这些疗法借助多元活动促进身心平衡的实践逻辑,反映出当前中小学在落实“五育并举”政策时尚存在结构性不平衡状况。“五育并举”是指在现代化教育中通过重视并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部分地区和学校仍存在智育过度偏重,美育、劳育边缘化,体育趋于形式化的现象。这种失衡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能给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埋下隐患。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 姜雯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助理研究员 姜卓君


康复实践的启示:孩子的成长需多重滋养

在艺术治疗中,绘画与音乐作为情绪宣泄的途径,有助于患者疏解焦虑;团体活动通过协作与竞技释放压力,促进多巴胺分泌以改善情绪;园艺与手工制作则在创造与收获中重建专注力与成就感。这些方法共同表明,人的成长需要多元因素协同作用,而非单一维度的强化。

反观学校教育,当前,“唯分数论”的倾向仍在部分地区延续。据教育部相关数据,22%的中小学生反映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时数未达到标准,初三、高三毕业班的体育课被挤占的情况尤为严重,学生日均运动时间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60分钟标准。当教育被简化为知识灌输的流水线时,“五育”中多个滋养性的部分被剥离,学生的身心平衡也缺少了支撑。

失衡的代价:从体质滑坡到心理承压

2024年《柳叶刀》研究表明,1995—2019年间,我国7~18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从5.0%上升至24.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高中阶段达81.2%。学业压力下体育锻炼时间被压缩、久坐学习模式等可能都是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更需要警惕的是,美育和劳育的不足还可能导致学生审美与情绪表达能力不足,学生难以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体育流于形式化而无法提供有效的压力宣泄渠道时,智育的单一评价体系会使学生陷入“成功只有一种标准”的困境。在此环境下,一些学生因成绩波动而陷入自我否定,又找不到其他价值支撑点。其实,很多在精神康复中需要通过艺术、劳动等手段弥补的核心能力,本应在日常教育中自然习得。

破局的曙光:个案实践引导体系反思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不少学校的探索为“五育”平衡提供了可行路径。

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通过每日1小时户外活动、晨唱活动与“自留地”劳动课程,将体育、美育、劳育融入日常,让学生在汗水与歌声中增强情绪调节能力。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霞浦学校借助“同心小农场”“学科文化节”等实践活动,让劳育与美育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大家在自产自销、研学创作中理解劳动价值,激发创造热情。

这些实践的共性在于通过制度设计打破“智育独大”的局面,也进一步表明,当“五育”真正实现协同,学生不仅不会因为做题量减少而成绩下滑,反而能通过综合素质提升而获得更强的学习动力。我们必须让教育回归其初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考试机器。

重构成长生态:将政策转化为生活常态

要更深入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需从评价体系到资源配置全方位着手。其一,探索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综合素养,根据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教育,避免功利性导向。其二,扩充专职师资队伍,加大场馆、器材等资源投入,为美育、劳育、体育的落实提供坚实支撑。其三,构建“家校社医”协同网络,引导家长跳出“唯分数”的误区,通过家长会、实践活动让家长认识到多元发展的价值;学校与医疗机构联动,将精神康复中的艺术治疗、团体活动转化为预防性教育项目,在校园内建立情绪疏导的常规通道。

精神康复的实践经验为当前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反思的切入点。“五育并举”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应对时代挑战的教育智慧。它守护的不仅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创造力与生命力。重构“五育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德智体美劳的滋养下全面成长,让教育展露最好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