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 三支队伍,提升心理服务温度、深度、广度
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山西省运城市被确定为山西省3个试点城市之一。2019年6月,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运城工作方案》,成立以副市长为组长、19个成员单位负责人参与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工作由市委政法委和市卫生健康委双牵头。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参与共建。如何将全市专业人才队伍聚合成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山西省运城市卫生健康委 王晨昭 段俊能
运城市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开展公益活动。
说说门道:
运城市被确定为试点城市之初,全市在册的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有800余人。他们分布在全市各单位、各行业,与卫生健康部门无直接隶属关系,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为积极整合全市心理服务人才资源,运城市将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能力、肯奉献”的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作为突破点,通过高标准、多层次、不间断的培训,使全市相关人员专业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和队伍。2021年,运城市卫生健康委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微信群,制定管理办法,选拔19名管理员,制作发布每日早间视频,畅通市县联动,结束了心理咨询师单打独斗的历史,让他们有了归属感,形成了全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协同作战、同步推进、高效运行的态势。
市卫生健康委建立三支专业化的社会心理服务队伍:一是以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社工等组成的超800人的专业队伍;二是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的骨干队伍,共计2000余人;三是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共计2000余人。
专业赋能,增强综合服务能力。社会心理服务与传统心理服务有很多区别,专业人员对相关服务体系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尤为关键。几年来,运城市卫生健康委花大力气提升专业人员胜任力。2021—2024年,全市开办线上、线下心理咨询师课堂127期,累计参训2万人次。市卫生健康委打造本土心理学爱好者交流平台,开设公益心理沙龙,引导大家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心理素养和认知。2023年至今,沙龙已进行58期。
为加快全市心理服务行业规范化步伐,2023年9月,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心理咨询师参与中央文明办、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组织的心理咨询个案督导,先后共700余人次参加。2024年,市卫生健康委举办心理咨询督导培训,各县(市、区)约40名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合格后获颁注册系统认可的督导证书。
报报成绩:
近年来,运城市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在一次次实战检验中成长为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兼具服务温度、深度、广度的专业团队。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提升服务温度。2021年10月,运城市汾河沿线三个县市发生严重洪涝灾害,2万余名群众紧急转移。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对洪涝灾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的通知》,心理危机干预队员深入受灾县市全部安置点,对3000余名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
新冠疫情期间,全市心理援助热线服务5000余人次,200余人接受心理危机干预,运城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开展团体心理辅导116场、心理讲座72场,公益服务近5万人次,对缓解大众心理焦虑、抚慰病患与医务人员的心理创伤、调节社会心态发挥重要作用。
自2021年起,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工作,在《运城日报》等发布科普文章200余篇;与运城市电台合作开办《懂心理更健康》专题栏目,推出130期节目;拍摄超200部心理健康主题微视频。
体现社会心理服务普惠性,挖掘服务深度。2022—2024年,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等10部门印发《社会心理服务“六进”活动方案》,组成社会心理讲师队伍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农村,为不同群体提供多元化心理服务,3年来共深入990个单位,直接服务5万余人。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联合10部门发布《关于推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典型经验的通知》,其中,运城市社会心理服务“六进”活动得以入选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增强多部门联动,拓宽服务广度。运城市卫生健康委盘活全市人才,推荐相关人员参与开展政法、民政、检察、司法、工会、妇联、残联等部门心理服务,将其融入矛盾调解、未成年人犯罪、戒毒、残疾人康复、关爱留守儿童等工作中。与此同时,全市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先后来到运城市应急救援大队、老年公寓、光荣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开展公益心理服务。
在不断强化服务队伍能力建设的基础上,运城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联合调研组的充分肯定,连续5年在全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考核中获得一类“优秀”评价,连续3年在全省工作会分享试点经验。2023年,3个县(市)相关举措入选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考核验收中,运城市得分191分(总分200分),位列全国第二梯次(共分5个梯次)。
讲讲规划:
运城市有400余万人口,但目前在册的心理咨询师不足900人,且其中一部分并不从事专业工作。几年来,虽然全市举办了大量线上、线下专业培训,但受培训时间、经费、师资等多种原因限制,尚达不到系统化培训的效果,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同时,目前心理咨询行业整体存在“重咨询轻督导”现象,社会心理服务欠缺规范,服务质量缺乏保障,部分咨询师亟待强化专业伦理观念。
运城市在不断探索、大力开展心理科普、社会心理服务“六进”活动等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当前仍存在服务形式不够丰富、覆盖面不全的问题。接下来,需不断开拓创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社会心理服务的影响面和受益面。
下一步,运城市将着重弥补人才队伍不足,对网格员、矛盾协调员、学校班主任、工会和妇女干部分层次进行培训,倡导基层工作者掌握一定心理服务技能,对常见精神障碍及时识别、发现、转介。
开展系统化专业培训。根据社会心理服务需求,优选师资和课程,对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不断提升专业人员服务水平。
强化心理咨询督导。继续强化心理咨询督导工作,引导从业人员形成督导习惯,建立健全“无督导不咨询”的相关机制,加快心理服务规范化进程。
丰富服务模式。创新社会心理服务活动模式,加快相关数字平台建设,不断丰富科普渠道。通过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形成多管齐下的宣传态势,为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心理服务。
(本报记者 魏婉笛 通讯员 贺海燕 高晶 整理)
本栏目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与本报编辑部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