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烂脚”患者需警惕深静脉血栓综合征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专家提醒,闽南地区“老烂脚”现象或与深静脉血栓综合征相关,患者需警惕下肢肿胀不愈、脚变黑溃烂等症状,这可能是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展所致。专家介绍,患有深静脉血栓综合征的前提是以往得过下肢深静脉血栓,即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过正规的抗凝治疗,一般在6个月后也会出现深静脉血栓综合征的症状。据统计,约50%的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两年内可发展为深静脉血栓综合征,5%—10%的患者可发展为严重的深静脉血栓综合征,尤其是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或全肢静脉血栓患者发生率更高。确诊为深静脉血栓综合征的患者并不一定要手术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通常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症状的严重程度、血栓的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专家指出,从预防角度来说,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日常活动调整层面上,需要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中的淤滞。其次,医用静脉弹力袜能够提供适度的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者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最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需要长时间久坐或久站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长途旅行者等,应定期变换姿势,进行腿部伸展或走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在饮食与生活习惯方面,应注重清淡饮食,具体做法包括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以及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量。此外,多喝水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能够保持血液稀释状态,进一步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应避免吸烟、过度饮酒和含糖饮料的摄入,因为这些行为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另外,过重或肥胖会增加下肢静脉的压力,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保持正常体重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至关重要。
文:黄玉龙 谢新胜
编辑:徐梓峰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