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巨蜗牛携带寄生虫,专家提醒:别碰、别养、别吃
在我国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地区,每逢雨后,绿化带间、人行道上就会出现一种庞然大物同成年人手掌一般大、外壳棕褐色带条纹的非洲大蜗牛。
雨后,非洲大蜗牛在石头上爬行。田雨汀 摄
非洲大蜗牛学名褐云玛瑙螺,是世界上最大的蜗牛,原产于非洲东部,现已扩散至北美洲、南美洲、亚洲的60多个国家,在我国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上半叶,非洲大蜗牛的卵和幼螺被无意夹带在植物中,从新加坡运入厦门,此后这种蜗牛开始不断繁殖,扩散到其他地区。
成年非洲大蜗牛的壳长7~8厘米,最大可达20多厘米,重量可超过200克。它的生命力和繁殖力都很旺盛,雌性一年可产数百枚卵,孵化只需一个星期。它食性杂、适应性强,不仅破坏农作物,还威胁生态平衡。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杨玲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非洲大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爬行于垃圾堆、下水道附近,因此其身体、黏液和粪便中常携带多种对人类有潜在危害的病原体。其中危害最大的属广州管圆线虫,有数据显示,在广州、深圳、江门等地,非洲大蜗牛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达27%~41%,平均每只蜗牛可携带超过150条。这种寄生虫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嗜酸性脑膜炎,导致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此外,非洲大蜗牛还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李斯特菌等细菌,曲霉菌、念珠菌等真菌,可谓行走的生化武器。
如果触碰了非洲大蜗牛或其黏液,未及时洗手消毒,尤其是在皮肤有伤口的情况下,轻则引起接触性皮炎,重者可能出现败血症、脑膜炎等。若误食未彻底煮熟的蜗牛肉,寄生虫感染风险更是显著增加。
杨玲强调,非洲大蜗牛不能碰、不能吃,更不要当宠物养。在路上遇到非洲大蜗牛应该绕行,家长尤其需看护好儿童。非洲大蜗牛爬过的蔬菜瓜果均可能残留病原体,建议用流动清水充分冲洗果蔬,对于疑似被非洲大蜗牛污染过的果蔬,可用果蔬消毒剂浸泡5~10分钟,重点清洗叶菜背面。
若不慎接触非洲大蜗牛,应立即用肥皂搓洗3分钟以上,并用流动水冲净;皮肤破损处需用0.5%碘伏消毒,并观察伤口情况;72小时内出现发烧、头痛、呕吐或皮疹,需到急诊就医,排查寄生虫或细菌感染。
此外,非洲大蜗牛黏液干燥后可随尘埃悬浮,粪便中的寄生虫幼虫在适宜环境下可存活30天以上,人接触被其污染的土壤亦可能感染。因此,在家中发现非洲大蜗牛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用夹子或铲子将其夹起,放入含有盐或石灰的容器中,待其死亡后用密封袋装好丢弃。同时,要在家中潮湿阴暗处或出现过非洲大蜗牛的墙角、排水沟撒生石灰,保持48小时干燥。
杨玲提醒,雨后不仅要提防非洲大蜗牛,一些虫类等小型生物同样存在健康风险。例如,身体红黑相间的隐翅虫,体内含有腐蚀性毒素,接触皮肤会引起隐翅虫皮炎;蛞蝓、其他野生蜗牛也可能携带寄生虫,不可用手触摸;野外草丛中可能有蛇类活动,外出要穿长裤,避免穿凉鞋、拖鞋。雨后到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徒手接触陌生或野生的软体动物、虫子等,尤其不要带回家。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