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可能是心理在报警,“双心医学”破解心理心脏病误诊困局
心脏疾病与心理健康看似相隔千里,实则双心相连。3月16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5两会健康策栏目邀请北京安贞医院双心医学中心主任刘梅颜、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院长韦玉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学部主任张金盈三位专家,共同探讨双心医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如何为患者带来身心同治的新路径。
双心医学是一门研究心脏疾病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刘梅颜用气出来的心脏病急出来的高血压等生动案例,解释了情绪对心脏的直接影响。数据显示,我国双心疾病误诊率高达30%,许多患者因胸闷、心慌就诊,却因检查正常被忽视心理问题;另一些人确诊心脏病后,因焦虑、失眠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韦玉华强调,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常被误诊为单纯心脏病,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劳动力丧失。一名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仍持续心慌,最终确诊为焦虑症。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张金盈补充道,双心疾病需同治而非分治,心血管医生需兼具治心与疗心意识。
尽管双心医学理念逐渐普及,基层诊疗仍面临挑战。韦玉华坦言,基层医生对双心疾病识别率低,患者病耻感强,部分人因怕被贴标签拒绝心理治疗。广西脑科医院通过多学科团队建设、AI分级预警系统及心理量表评估,将精神专科优势融入心血管诊疗让双心诊疗精准落地,但仍需解决心理咨询未纳入医保、基层筛查工具复杂等问题。
对此,刘梅颜团队联合北京基层社区推出三问筛查法:是否高兴得起来?对事物是否还有兴趣?睡眠是否充足?简单问题成为初筛利器。河南则通过双心医学下乡行动,将科普讲座送入农村、学校和部队。张金盈强调:双心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医院、公众三方合力。
科技创新则为双心医学注入新动能。刘梅颜团队发现,精神压力可诱发心肌缺血,情绪应激与冠脉痉挛、斑块破裂直接相关。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研究者正探索神经可塑性训练,帮助患者建立抗压能力。焦虑人群血管损伤风险高,未来或可通过神经调控阻断这一过程。刘梅颜介绍,安贞医院的双心AI模型已能在10分钟内区分单纯心脏病与心理共病患者,初步指导个性化治疗。
心脏是泵血的器官,心灵是感知世界的窗口。当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双重警报,健康才能真正实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跨越。刘梅颜表示。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