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小结节不必恐慌,治疗可秉持“敌不动,我不动”
随着CT检查的普及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肺结节的检出率逐年升高。4月29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胸外科主任、国际医疗中心主任刘强教授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肺结节并非疾病名称,而是肺部影像学上的一种现象,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检出肺结节的人群年龄层并不绝对集中,不仅是中老年人群,在青年人群中也常见。刘强教授谈到,在医学定义里,肺结节是肺部影像上直径3 厘米的密度增高病灶影像,形状多样,边界可清晰或不清晰,还能单发或多发。肺结节主要分为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三种类型。
刘强教授解释道,这些描述中有许多可能性,这意味着,我们所发现的某一个肺结节是否真的是肺癌,需要临床医生依据患者是否存在高危因素,以及肺结节的大小、形状、密度、倍增时间,对治疗的反应等多个因素来综合分析。
刘强教授介绍,肺癌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40岁以上人群,年龄越大风险越高;长期吸烟,每天一包烟且烟龄超 20 年的人,还有被动吸烟的人群,患肺癌风险明显增加;家中有肺癌或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患病的,也属于高危人群。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慢性肺病患者,肺癌发生率同样较高。
面对肺结节,不少人纠结是否要手术切除。刘强教授明确指出:并非所有肺结节都要手术。对于小于5毫米的结节,通常认为是良性的,不需要立即治疗,可以定期随访观察;对于连续观察没有变化的结节,应当放心,敌不动,我不动。
结节较大,超过8毫米,特别是形状不规则的混合磨玻璃结节或部分实性结节,建议手术切除,以避免恶性风险。其中有一个模糊地带,我们需要因人而异。对于5-8毫米的结节,医生会根据结节的表现和随访结果,参考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刘强教授特别提示。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