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培养肿瘤“替身”体外试药,晚期甲状腺癌患者获新生

7月10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获悉,该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团队利用类器官培养技术,为一名33岁的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成功定制治疗方案通过培养肿瘤替身筛选靶向药物,使鸭蛋大小的肿瘤缩小并通过手术顺利切除。这一突破,为晚期甲状腺癌治疗提供了新路径。

今年初,33岁的马强(化名)被确诊为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检查显示,其甲状腺肿瘤直径达6厘米,如同鸭蛋大小,且已侵犯颈部肌肉、气管、食管及颈部大血管,属于难治性病例。

甲状腺癌整体预后较好,但约5%的晚期患者仍面临手术难、放化疗不敏感的困境。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朋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针对甲状腺癌为多基因突变肿瘤,单一靶向药治疗易激活其他通路,反而加重病情。传统治疗依赖医生经验或基因检测,有效率低,不少患者陷入试药无效的恶性循环。

针对马强的病情,李朋团队启动了肿瘤类器官培养与药敏实验,帮助患者精准筛选靶向药物。

李朋介绍,类器官是用患者自身肿瘤细胞在体外培养出的迷你肿瘤,其结构、特性及对药物的反应与体内肿瘤高度一致。通俗来说,肿瘤类器官药敏实验就是拿癌细胞养出一个替身,再用各种药物做测试攻击癌细胞,看哪种药物最有效。

在超声引导下,李朋团队对马强进行了肿瘤穿刺,提取细胞培养类器官,再用多种靶向药物对替身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马强的肿瘤对临床中较少使用的多纳非尼高度敏感。如果仅凭基因检测和经验选择用药,我们很可能会忽略这种药物。李朋说。

经过三个月的靶向药物治疗,李朋的肿瘤从鸭蛋缩小至鸡蛋大小,血液中肿瘤负荷指标显著下降,为后续手术创造了条件。

肿瘤缩小后,李朋团队为马强实施了甲状腺全切及双侧颈部淋巴清扫术,术中清除123枚淋巴结。术后,患者未出现声音嘶哑、手脚麻木等并发症,并于术后第5天顺利出院。目前,经过后续药物及碘治疗,他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已重新就业。


李朋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医院供图

肿瘤类器官技术指导下的精准靶向治疗,避免了传统靶向药物盲目试药,让治疗少走弯路。李朋表示,这项技术破解了传统靶向治疗依赖医生经验或单一基因检测用药困局,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治疗新选择。

据悉,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是深圳首个开展类器官药敏实验指导晚期甲状腺癌精准治疗的医院。该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李朋医生团队致力于甲状腺癌类器官研究已有6年。截至目前,团队已建立超过100例甲状腺癌类器官样本库,包括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未分化癌、甲状腺癌淋巴结和肺转移模型等,为个性化治疗和药物研发奠定基础。(记者 张瀚允 赵萌萌)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