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警惕高血氨危机!尿素循环障碍需全程进行血氨管理

尿素循环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是不可逆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7月21日是尿素循环障碍关爱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邱文娟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这种由血氨代谢异常引发的罕见疾病,可导致患儿智力落后、癫痫发作甚至死亡,从急性期到慢性期,血氨管理和低蛋白饮食应贯穿疾病全程。

高血氨是元凶,新生儿筛查仍存在局限

尿素循环障碍是一组罕见的遗传代谢缺陷病,其本质在于参与尿素循环的酶或转运体发生功能障碍。整个尿素循环涉及六种关键酶和两种转运蛋白,因此这一疾病常见的亚型有八种。邱文娟教授介绍,尿素循环负责代谢人体内产生的血氨,一旦血氨无法正常代谢,便会在体内积聚,引发神经毒性作用。

尿素循环障碍的危害不容小觑,尤其是重型患者,在出生后不久就会发病,而轻型患者则发病较缓,甚至到成年后才出现症状。邱文娟教授表示,患者症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表现为智力落后、精神异常、癫痫乃至脑水肿死亡。消化系统则会出现恶心呕吐及蛋白质不耐受,患者往往偏好素食。

邱文娟教授坦言,新生儿筛查是早期发现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筛查技术仍存在局限,只能发现部分类型的尿素循环障碍,如瓜氨酸血症1型、精氨酸琥珀酸尿症等。对于OTCD(鸟氨酸氨甲酰磷酸转移酶缺乏症)、CPS1缺乏(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缺乏症)等类型,由于没有理想的特异性指标,常规新生儿筛查难以确切发现。

从急性期到慢性期,血氨管理应贯穿疾病全程

邱文娟教授强调,从急性期到慢性期,血氨管理应贯穿尿素循环障碍疾病管理的全过程。慢性期治疗主要以控制血氨升高为主,通过药物(如氮清除剂等)和饮食治疗(低蛋白饮食)来实现。急性期时血氨往往快速升高,需迅速降低血氨,方法包括暂停蛋白质摄入24-48小时,通过葡萄糖、脂肪乳剂或无蛋白特医食品补充能量,同时静脉注射苯丁酸钠、苯乙酸钠等快速降氨药物。若血氨水平极高,则需进行透析治疗。

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若孩子出现呕吐、精神不好或烦躁等症状,这往往是急性代谢危象的信号,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血氨检测。邱文娟教授提醒。

在诊疗模式上,新华医院侧重病房内的多学科协作,通过整合神经科、营养科、消化科及遗传代谢专科力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服务。门诊主要解决诊断问题,而后续的系统管理需要在专科病房里逐步落实。邱文娟教授解释说,通过多学科协作,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调整、脑电图监测、饮食教育等,更有效地帮助到病人。

严格的低蛋白饮食在尿素循环障碍的管理中至关重要。新华医院也通过专科病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和营养管理方案。我们通常将病人收到专科病房,根据年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不同,精确计算患者每天所需的蛋白质摄入量,确保既满足低蛋白饮食的要求,又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邱文娟教授表示,低蛋白零蛋白,一般建议严格限制总蛋白摄入量,保证30%的蛋白质来自优质动物蛋白(鸡鸭鱼肉蛋奶),其余来自谷类蛋白。重症患儿需用无蛋白特殊配方维持热量,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筛查与科普并行,推动尿素循环障碍规范化诊疗

尽管近年来对尿素循环障碍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基层医院在识别疾病急性期发作和药物保障方面仍存在不足。在邱文娟教授看来,提升救治率和推动规范化诊疗需要从多个层面发力:

一是要强化新生儿筛查网络。扩大串联质谱筛查覆盖面,及早发现部分早期急性发作的病人,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二是加强医生教育与公众科普。提高各级医生对典型症状(如呕吐、精神差、拒食蛋白)的警惕性,引导迟发型患者及早进行血氨检测。同时,加强公众科普教育,让家长了解疾病症状,及时就医。

三是保障降氨药物可及性。当前尿素循环障碍在药物可及性上已有很大改善,但仍需确保基层医院能够获得必要的降氨药物。对于基层无法处理的危重病例,应及时转诊至具备透析条件的大医院。

邱文娟教授谈到,近年来,基因治疗也展现出治疗潜力,国外已有通过肝脏靶向基因治疗(如病毒载体注射)成功控制OTCD患者血氨达6个月的案例。这些前沿治疗手段为尿素循环障碍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