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呼和浩特市:构建现代化院前急救体系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通过体系重构、机制创新、数字赋能、协同联动等举措,积极构建现代化院前急救体系,将城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从26分钟缩短至10分钟,织密区域生命安全守护网。

体系重构部署全域急救网络

该市卫生健康委在强首府工程保障下,实施急救资源战略性重组,构建起涵盖1个急救指挥中心、1个紧急医学救援基地、5个旗县急救分中心和56个医院急救站点的多层级急救网络。该市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在乡镇卫生院增设急救站或联合急救站,将村卫生室纳入急救网络,并通过急救分中心调度家庭医生,使偏远地区的急救响应时间缩短了40%以上,保障了基层和偏远地区急危重症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

该市卫生健康委打造“120+96720”双平台,实现了急救与非急救转运服务的精准分流。数据显示,自该市开通非急救转运平台后,危重症患者急救资源被占用率下降了14.3%,有效解决了资源错配问题。

机制创新构建协同急救体系

该市卫生健康委建立以“120”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考核细则为核心的星级评定制度,设置了响应时效、设备完好率、患者满意度等28项量化指标,旨在促进急救服务提质增效。自该评定制度实施以来,全市各急救站平均出车时间明显缩短,急救文书合格率提升至100%。同时,通过“定期驻点+远程督导”的方式,该市实现了对全市56个急救站点的同质化管理。2024年,各急救站点的急救人员技能考核合格率、急救设备使用规范率均达到100%。

此外,该市还建立“生命绿色通道”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了交通早晚高峰时段救护车优先通行。数据显示,该系统使城区主干道的救护车通行时间大幅缩短,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

数字赋能重塑高效急救生态

该市卫生健康委建立集地理信息(GIS)定位、智能分诊、医学指导等模块的新一代“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平台,实现了“呼救即定位”的快速响应。技术升级后,该平台的调度准确率提升至99.96%,重复调派率降至0.5%。全市64辆连接5G网络的救护车构建起了移动ICU网络,可实现12导联心电图、超声影像的实时回传。目前,急性心梗患者从接诊到球囊扩张时间最快已缩短至60分钟,远低于国际90分钟标准。

该市卫生健康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在急救指挥调度工作中的应用,依托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建设的心电图智能诊断平台,深化远程诊断等服务,提高了基层急救站点的诊断准确性和救治效率。

区域协同打造应急救援共同体

该市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的“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共同签署了院前急救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书,实现了院前医疗急救跨区域转运互认互援,建立起覆盖四市的“绿色通道”转诊机制,旨在提升区域紧急救援工作质效。

该市“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与天津市急救中心,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以及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开展突发事件院前急救应急演练,有效提升了院前急救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水平,形成了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的区域化应急救援格局。该市多部门联合修订救护车配置使用规范,将符合条件的236台“120”急救网络外的救护车统一纳入调度平台,并实行分类管理、统一标识,严把准入关。今年7月底,《呼和浩特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结束公开征求意见,进入后续程序,为该市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工作制定了新规范。


文:柴羽佳 张旭编辑:张健 王政清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