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内容不得“隐身传播”,健康科普会有哪些影响?
(健康时报记者 周学津)9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其提出强制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等规范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
《办法》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主要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两种形式,显式标识指在生成合成内容或者交互场景界面中添加的,以文字、声音、图形等方式呈现,并可以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隐式标识指采取技术措施在生成合成内容文件数据中添加的,不易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
浙江理工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数据合规部主任郭兵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显式标识属于面向用户可直接感知的标识,其核心目的是保障用户的知情权,让没有技术背景的普通用户在接触内容时,也能意识到这是AI产物;隐式标识属于面向机器的技术标识,用户不能直接感知这类标识的存在,这类标识需要使用专门的技术手段才能解析或读取。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网络生态环境中,显式标识可能被恶意去除或篡改;隐式标识则确保了显式标识被移除后,平台或者监管部门依然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识别AI生成内容,从而实现对违法违规内容的有效追踪、认定和处理。郭兵说。
如今,使用AI做一段动画或生成一张图片,正成为不少医护人员进行科普宣传的新手段。多位医生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办法》实施后,由真人医生和护士基于其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创作的真人原创科普,可能会因稀缺性而增加可信度。
不过,也有医生认为,在合规前提下,医务工作者可以利用AI提升科普内容的产量和形式多样性,将更多精力专注于核心的知识把关环节。比如,用AI生成手术示意图或者制作一段模拟病理过程的动画更方便。它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判断,更像效率工具。
郭兵认为,《办法》实施后真正受到影响的应该主要非专业科普内容制作者,大量依靠AI洗稿、拼凑、生成低质流水线内容的自媒体可能将无法再浑水摸鱼。一些自媒体为获取流量,往往通过AI批量化生产震惊体健康信息、虚假医疗效果来吸引流量,甚至以健康科普为名进行虚假医疗广告的宣传。对他们来说,流量转化效率会因为新规而受到影响,其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也将难以为继。就此而言,《办法》实施将有助于促使健康科普生态的加速净化。
当然,《办法》实施过程中,平台要积极引导用户理性看待标识内容,避免用户因标识而产生对AI内容的歧视,采取多元手段激励善用标识内容的创作者。郭兵最后提醒。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