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亿美元大单再现,跨国巨头为何重金押注中国小核酸药物?
(健康时报记者 谭琪欣)小核酸药物再迎大额商务拓展交易大单。9月3日,国内创新药企舶望制药宣布与跨国药企诺华达成两项独家许可和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多款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创新siRNA(小核酸)药物。舶望制药将获得1.6亿美元的预付款,并可能获得潜在的里程碑和期权付款以及商业销售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总潜在里程碑价值高达52亿美元(约合371亿人民币),创下我国小核酸药物领域对外授权合作的潜在交易总额最高纪录。
这已并非国产小核酸药物首次出海。2024年1月7日,舶望制药就曾与诺华就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小核酸药物疗法达成我国生物药企在小核酸药物领域的首笔海外授权合作,并获得1.85亿美元的首付款,潜在交易总金额高达41.65亿美元。
两年2单小核酸药物对外授权,潜在交易总额接近百亿美元,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舶望制药究竟是什么来头?公开资料显示,其成立于2021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小核酸药物开发的生物科技公司,截至目前公司已建立20多条小核酸药物管线,适应症领域涵盖心血管疾病、罕见病、乙肝、自身免疫、神经系统疾病等,其中4条管线已处于临床阶段。
为何国内药企的小核酸药物能受到国际巨头青睐?多位业内专家跟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跟小核酸药物本身作用机制独特,疾病治疗潜力广阔相关。
小核酸药物即寡核苷酸药物,是由十几个到几十个核苷酸串联组成的短链核酸,目前小核酸药物主要包括RNAi(核酸干扰)药物和ASO(反义寡核苷酸)药物,作用于pre-mRNA或mRNA,通过干预靶标基因表达实现疾病治疗的目的。倚锋资本董事副总经理朱怡凡此前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曾介绍,小核酸药物直接靶向上游致病基因序列,比起小分子药和抗体药来说,可以突破空间结构设计的困难,因此理论上小核酸药物疾病治疗效果的天花板可以做到非常高。
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相比,核酸药物合成工艺相对简单,产业链也很成熟,生产成本可以做到非常低,而且随着化学修饰技术的迭代,小核酸药物在人体内的稳定性越来越高,可以实现长效给药。国内某上市生物药企研发负责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这些方面考量,他相信小核酸药物会开启下一个慢病治疗的纪元。
小核酸药物在慢性病治疗领域的商业化价值已得到初步验证。以诺华旗下的小核酸降脂药物Leqvio(英克司兰)为例,该药物凭借一年仅需注射两次的用药方案,正在快速占领市场。诺华最新财报显示,Leqvio在2024年全年实现销售额7.54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114%;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达到2.57亿美元,同比增长72%,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广阔市场前景持续升温吸引了国内众多企业布局,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根据国家药品审评中心数据以及企业公告不完全梳理发现,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超50款小核酸药物获批进入临床,其中不少展现出了同类最优的潜质。比如先衍生物开发的LDR2402有望从源头降压,目前已经进入II期试验;瑞博生物的抗血栓药物RBD4059临床前研究表明其能在有效抗栓的同时显著降低出血风险,目前也已进入II期试验阶段。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