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为什么现在有结节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结节该如何应对?

(健康时报记者 韩金序)体检报告上写着甲状腺结节3级,会不会癌变?肺里查出磨玻璃结节,要不要立刻手术?每年体检结节都会成为不少人的心结。9月6日,话题#为什么现在结节的人越来越多#冲上热搜。这些看似陌生的医学术语,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普通大众的体检记录中。为何结节检出率逐年上升?不同类型结节该如何处理?结节是否会自行消失?

为何现在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

北京中医医院普外/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于淼认为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检测技术的显著升级,过去甲状腺B超并非体检常规项目,且设备分辨率有限,0.5厘米以下的小结节难以发现;如今高清超声、低剂量CT普及,加上医生诊断水平提升,甚至0.1~0.2厘米的微小结节也能被检出。另一方面,则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长期精神压力大、内分泌紊乱推高了甲状腺和乳腺结节的风险,而空气污染、油烟暴露等则增加了肺结节的检出率。

9月7日,于淼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甲状腺、乳腺结节与内分泌及情绪密切相关,女性更易受影响,长期压力大、情绪郁闷易致肝气郁结,进而血瘀痰凝,形成结节。

相比之下,肺结节的成因更为复杂。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胡滨强调,肺结节成因以炎症为主,当前体检检出率达30%,但恶性占比不足5%,除了遗传因素外,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长期油烟吸入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

不同类型结节该如何处理?

面对结节,关键是明确性质与风险等级。于淼介绍,3类结节倾向于良性可能性大,4a类考虑2%~5%恶性风险,随着分级升高恶性风险也随之升高,需要外科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行穿刺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良性结节若超4~5厘米,可能需外科评估;小的良性结节经中医调理,30%~40%可控制或缩小。

肺结节评估则依赖胸部CT。胡滨建议,报告生成后需重点观察结节是否有胸膜牵拉、毛刺等特征,结合动态随访判断:怀疑恶性也不必急着手术,可先观察或服消炎药,通过复查看结节是否增大。低危结节(如小于5毫米实性结节)每6~12个月复查,高危结节(如大于8毫米或边界不清)需每3个月监测。

社交媒体平台有不少人分享坚持锻炼后结节消失的经历。两位专家均表示,结节能否自行消失需分情况判断。对于0.2~0.3厘米的极小囊性结节(多见于甲状腺、乳腺),可能因体积过小未被下次超声检查描述,并非真正消失;而肺结节若自行消退,大概率是炎性结节随炎症好转而吸收。但恶性结节绝无自行消退可能,一旦分级提示高危,必须及时进一步检查。

专家提醒,拿到报告先看分级或风险评估,低危结节无需焦虑;良性结节别依赖偏方,健康生活是基础;定期随访是监测关键,切勿因无症状忽视复查。多数结节不影响健康,科学应对即可,不必过度恐慌。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