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947家体检机构结果互认,跨省就医减少重复检查
在河北做的体检,到北京就医被要求重检?这样的情况今后会越来越少了。京津冀《健康体检质量控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三地947家体检机构逐步迈入同质同标时代。
体检结果准不准,与标准直接相关。早在2009年,原国家卫生部就出台《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健康体检管理,促进健康体检规范有序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地由于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体检服务质量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国家规范设定的是最低门槛和通用性原则,难以兼顾不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特殊需求和精细化管理的深度,因此需要出台区域性规范。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健康体检行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结果互认难,北京的大医院有时不认可河北医疗机构的体检报告;二是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检查设备老旧、校准不及时,检查结果与资源雄厚机构差距明显;三是监管不同步,三地执法尺度不一,存在监管洼地;四是风险管控缺失,异常结果处置缺乏统一流程,曾出现患者因通知不到位而延误治疗的纠纷。
区域性规范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国家标准的升级和细化。邓勇说,以实验室检测为例,国家标准仅要求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京津冀《规范》则明确了试剂标准、质控频率等具体参数。这种补充有效解决了国家规范无法覆盖的跨行政区域协同问题。具体而言,京津冀《规范》的核心包括三个统一。
技术统一。对关键项目的设备标准、操作流程和结果判定准则作出明确规定,包括医学影像检查的操作规范、实验室检验的质量控制、结果互认标准等。实验室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试剂,并参加室间质评,从源头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这使得不同机构的检查结果具有可比性和互认性,彻底改变过去一家一个结果的混乱局面。邓勇强调。
管理统一。建立了重要异常结果识别、通报和追踪的标准化流程,确保疑似重大疾病的风险能得到及时处置,形成管理闭环。比如,对疑似肿瘤等重要异常结果,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重点通知到受检者并指导就医,真正发挥体检的哨兵作用。
服务统一。对体检场所、人员资质、隐私保护等提出明确要求,如检查室面积、主治医师配备比例、男女医师配合检查等具体规定,既保障了服务质量,又尊重受检者隐私。
邓勇认为,《规范》的落实将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包括体检结果更可靠、重复检查更少、时间成本和医疗费用更低、风险干预更及时、服务透明度更高等。
对京津冀三地的体检行业来说,《规范》的出台也有深远影响。首先是加速行业整合。标准提升会增加运营成本,缺乏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中小机构面临淘汰,大型连锁机构和有实力的公立医院将通过兼并收购扩大市场份额,促进行业向头部集中。
其次是提升区域整体水平。通过标准化改造、区域间人才流动和技术帮扶,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体检质量将得到提升,实现区域服务质量的整体优化。
最后是推动竞争模式转变。邓勇认为,行业竞争将从价格战转向服务质量、专业水平和品牌信誉的竞争,还会促进数字化技术应用和服务创新,推动行业向健康管理全链条延伸。
区域性体检标准虽非京津冀首创,但将其扩大为跨省级行政区的协同规范属全国领先,且在强制性、服务性和管控细节上具有明显优势。比如,上海市健康管理质量控制中心2024年发布的《上海市健康体检质量控制工作指南(2024 版)》等标准,仅以建议执行参考遵循等表述提供技术指导,非强制性约束。广州在《广州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中补充了体检机构校验细则,要求定期提交设备校准报告、人员变更记录等材料,整体侧重对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信息化监管等要求,更偏向机构准入和运营管理,缺少针对服务质量与过程控制的规定。
据悉,该标准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在邓勇看来,它不仅会对健康体检行业产生影响,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与示范。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