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从“病死率100%”到“可防可治”?狂犬病治疗迎来新进展

(健康时报记者 谭琪欣)长期以来,狂犬病感染后一旦发病,几乎被视为不治之症,病死率接近100%。一项由中国科研团队最新完成的研究,为打破这一魔咒带来了希望。

在9月28日世界狂犬病日到来之际,发表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China CDC Weekly)的研究显示,在感染狂犬病毒且已出现症状的小鼠中注射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抗狂犬病鸡尾酒单克隆抗体后,实现了病情逆转,存活率高达69%,挑战了狂犬病发病即死亡的固有认知。该研究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等机构共同完成。


9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刊发名为SYN023在狂犬病小鼠模型清除病毒效果的评价研究。官网截图

9月27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斯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介绍,传统的狂犬病防治核心是预防。对于被抓伤或咬伤的高风险暴露者,标准处理流程是立即清洗伤口、接种疫苗,并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以在疫苗起效前提供即时保护。然而,一旦被咬伤的患者未能及时进行暴露后预防,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并出现临床症状,现有医疗手段几乎无能为力。

该研究首次在动物水平证实,即使错过了最佳的预防窗口,每日多次注射大剂量鸡尾酒单克隆抗体可逆转狂犬病进程:研究人员对已处于狂犬病感染晚期的小鼠(已出现皮毛竖立、行动迟缓等典型神经系统症状),连续注射鸡尾酒单克隆抗体后,69%的小鼠狂犬病症状得到显著缓解,且最终存活;且所有存活小鼠脑组织 DFA 检测狂犬病病毒为阴性,表明病毒已被完全清除。

与从人或马血液中提取的传统免疫球蛋白相比,鸡尾酒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像智能导弹一样精准靶向狂犬病毒,理论上其中和病毒的能力远强于传统制剂。我们的研究为鸡尾酒单克隆抗体在未来应用于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获得预防处置而发病的患者提供了动物水平的研究证据,狂犬病治疗有望迈向可防可治的新阶段。不过,研究也指出,要将这一成果转化为人患狂犬病的治疗方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最终还需在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中,验证其在患者身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当前,狂犬病潜伏期治疗是领域内较为前沿的探索方向之一,但目前该疾病的防治仍应坚持预防为主。刘斯提醒,及时、规范地完成暴露后预防处置,依然是目前保护生命唯一确定有效的方法。尤其要加强对犬只的管理和免疫,从源头切断传播链。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