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名医进校园”走进清华大学,和学子一起守护眼健康
眼健康问题,从来不是孤立的视力数字,而是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9月28日,人民名医进校园系列第四场走进清华大学,邀请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屈光学组学科带头人张丰菊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医师胡运韬教授与100多名清华大学的学生一起参与了这场有关眼健康的讨论。
现场设置了科普互动环节,就过度用眼后,眼睛又酸又红,冷敷还是热敷能快速缓解?哪种宿舍灯光组合最护眼?等话题进行了提问解答。同时就大学生护眼该优先选智能产品,还是传统方法?这一议题,邀请了两位专家和清华大学4位学子作为正反两方进行了辩论。
胡运韬教授作为正方一队的成员谈到,大学生护眼应当结合科学原理合理选择智能产品并不否定传统方法。智能护眼灯、视力表App、防蓝光软件、用眼时长管理等产品,可以提供精准化和主动式的防护和数据化的健康管理,能更高效、更科学地解决大学生因数字生活而产生的眼健康问题。另外,如何根据视觉原理研发更优的护眼产品,也是对未来科技的期许。
张丰菊教授作为反方一队的成员谈到,每天进行户外活动、远眺、做眼保健操等传统方法避免了智能产品本身带来的新问题和潜在风险,比如心理依赖与无效安慰、经济成本与信息焦虑等。传统方法聚焦护眼的本质,即改变行为习惯和依靠人体自身调节,治本而非治标。
不过,两位专家都表示,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健康用眼的意识和自律,远比纠结于选择哪种工具更为重要。最理想的方式是传统方法为体,智能产品为用,即将户外活动、定时远眺休息作为每日的必修课;开启设备自带的护眼模式和管理功能,作为提醒和补充,弥补自律不足时的短板。
此外,还可以采取手术的方式矫正近视。目前,主流的近视手术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加法手术,二是减法手术。张丰菊教授进一步介绍,所谓的减法手术指的是将眼球最外面的角膜消融一部分,形成一个带度数的透镜,从而改变光线的折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切削角膜来达到矫正目的激光类手术。目前常采取的全飞秒、半飞秒及表层手术都属于减法手术。
经过一系列眼部检查之后,如果发现角膜厚度较薄或近视度数较高,需要切削的角膜层厚度较大,则不适合减法手术,需要选择加法手术了。胡运韬教授表示,加法手术指的是将可植入式隐形眼镜植入到眼内,也就是目前矫正近视常用的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术。
我们会为患者做电脑验光、检影验光,眼位检查、调节力测定、视功能检查、角膜曲率、眼球内部压力、眼底等多项检查后,再为患者定制个性化的近视手术方案。胡运韬教授说。
有些患者担心近视手术后有眩光等情况的出现,张丰菊教授谈到,对于绝大多数近视手术患者来说,眩光是暂时的。术后3-6个月内,随着角膜的逐渐愈合和大脑神经的适应(神经适应性),眩光症状会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
张丰菊教授表示,我国角膜屈光手术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准分子激光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提升实现了Ray-Tracing 引导的个性化设计和特殊切削大大提升了术后视觉质量。而全飞秒近视矫正已经历经10余年的沉淀目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张丰菊和胡运韬教授都谈到,角膜屈光手术一周内要注意防止脏水进眼,防止感染,进行了带瓣切削角的近视手术要防止眼外伤,有些因眼外伤导致角膜散光的人,可以利用激光个性化切削技术得以矫治。(毛圆圆)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