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 by yimingjiang2021 on 2025-10-01 20:35 update on 2025-10-01 20:35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门诊大厅,李大爷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通过手机轻松挂到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的出诊号,高兴地说:“以前去北京看病,光挂号就费好大劲,现在在家门口就能预约到首都的专家,实在是太方便了。”
这一变化,源于呼和浩特市2022年成功申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截至目前,该市已累计获得政策资金支持18.32亿元,带动38家医院同步启动3类11项151个子项目。一场以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为核心的医疗改革实践,正在这片北疆热土上扎实展开、稳步推进。
高位推动,构建改革“四梁八柱”
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将示范项目建设列入重大改革议题,召开专题会议,建立扁平化领导机制,由一名领导分管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工作,组建专班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呼和浩特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汇报,对相关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制定出台政策30余项。在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医改办,墙上的进度表清晰地标注着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我们通过高位推动、系统集成,构建起医改的‘四梁八柱’。”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锦明介绍,该市将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管理、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一个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等纳入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
资金和人才是改革的基础。呼和浩特市累计投入50多亿元,新建16个卫生重点项目;新增事业编制328名,引进高层次人才392名,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892名。引人注目的是,市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探索实施合同制人员备案管理,推动市属医院2499名医护人员实现与在编人员同工同酬,真正实现了留住人、育成才、强骨干。
“三医”协同,破解看病就医难题
在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医保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在通过DIP付费系统为患者办理医保结算。“2022年以前,偏瘫患者平均住院日约为28天,平均住院费用约为1.8万元;改革后,目前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缩短至22天,平均住院费用降至约1.2万元。”该院医疗保险部主任苏杉说。医改步入深水区,关键在于“三医”联动。呼和浩特市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杠杆,协同推进医疗质量提升与医药保障优化。在医疗领域,全市实现248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累计节约相关费用370余万元;21家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70万人次;“一次挂号管3天”“一站式结算”等多项便民服务措施,让患者免于重复奔波。在呼和浩特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急救车的动态位置和运行状态。“我们构建起现代化‘一张网’指挥急救体系,听障人士文字与视频呼救同步上线,配备5G网络覆盖的移动ICU救护车,将市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从26分钟缩短至10分钟。”呼和浩特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高强说,“‘呼救即定位、上车即入院’如今已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药品耗材集采提质扩面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累计集采药品30批次、1074种,均价降幅达50%;集采医用耗材67批次,均价降幅达60%,共节约资金达37.16亿元,显著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
体系重塑,分级诊疗格局初成
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医院普外科医生张慧携手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周崇斌成功完成一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实现了清水河县医院血管介入手术“零”的突破。张慧高兴地说:“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我们基层医院提供了坚强后盾,如今患者不用往市里跑,在县城就能得到及时救治。”改革的关键在于医疗资源的优化与重组。呼和浩特市着力构建三级医院领衔、医联体医共体协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托底的整合型服务体系。城区依托3所三甲医院牵头组建医疗集团,设立85个联合门诊与病房;5个农牧区建成紧密型医共体,对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急诊急救中心全覆盖。截至目前,已有北京等地的116家医疗机构、147个专家团队进驻呼市,帮扶重点专科188个,挂牌成立8个专家工作站,建成59个名医工作室和74个远程协作网。每年约有1.5万人次专家来呼市出诊,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2024年,外地来呼市就医人数达333.53万人次,同比增长1.76倍。从看病难到看好病、从奔波求医到家门口就医,呼市医改的深入推进,让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文:梁婧姝
编辑:梁雨(实习) 魏李培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