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掉闹钟继续睡”,假期过后为什么上班总迟到?
(健康时报记者 韩金序)闹钟响了三四遍,就是起不来眼睛睁开了,灵魂还在床上国庆后上班第一天,喜提迟到10月9日,国庆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社交媒体上满是网友们对于复工第一天迟到的讨论。
10月9日,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关复工第一天迟到的讨论。
针对大多数人无法在第一次闹钟响后立刻起床的现象,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区副主任何兰英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这背后由两大生理原因共同作用:
睡眠惯性是首要原因。人在深度睡眠阶段被强行唤醒时,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自控)的功能并不会立刻上线,从而导致警觉性低下、认知能力下降和强烈的困倦感。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就像汽车发动机需要预热一样。何兰英解释,此时按下贪睡键是身体对睡眠惯性不适感的本能逃避。
此外,生物节律亦有影响。人体的生物钟习惯于在光线明亮时唤醒我们。当工作日的起床时间早于生物钟的自然唤醒点时,强行起床就变得异常困难。何兰英表示,国庆长假期间,一些人习惯了凌晨入睡、中午起床,其生物钟已经形成了新的、更晚的节律。假期结束后,身体并未同步调整回来,这就导致了所谓的社交时差即内在生物钟与社会作息要求之间的不匹配。这是节后特困尤为突出的核心原因。
公众普遍认为能补充精力的再睡五分钟,在医学上真的有效吗?答案正相反。何兰英强调,被闹钟反复中断的碎片化浅睡质量极低,几乎无法起到有效的精力恢复作用。几分钟的睡眠,浅且不连贯,无法完成有效的睡眠周期。相反,它可能让你陷入睡眠惯性-短暂清醒-再次惯性的恶性循环,导致醒来后更长时间的昏昏沉沉。
为什么短短几天假期就足以摧毁我们辛苦建立的工作日作息?北京中医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姜默琳解释:脱离了工作的强制约束,娱乐、社交等活动带来的即时奖励(如追剧、聚会的快乐)会强化晚睡行为,几天就足以形成一个强大的新习惯。而重建被打破的作息,则需要克服巨大的行为惯性。
姜默琳表示,节后调节的关键在于先形后神,即通过规范身体行为来引导精神恢复。首先要重建规律的作息时间,姜默琳强调,建议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她解释,中医理论中晚间11点至凌晨1点属于子时,是人体阳气生发的关键时段,此时入睡有助于保护阳气,而阳气正是维持人体精力的重要基础。
其次,姜默琳建议有条件者可适当安排午休。中午小睡20-30分钟,符合中医子午觉的养生原则,对恢复精力大有裨益。在饮食调理方面,姜默琳推荐根据不同体质选用代茶饮。对于心脾两虚、血不养神的人群,表现为睡眠浅、易醒、白天困倦,可选用龙眼、莲子、山药、红枣等食材煮粥或泡水。
(责编:荆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