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县:聚焦“五化” 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样板
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康吴起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管理一体化、设施均衡化、人才梯队化、资源共享化、服务便民化的“五化”工作路径,打造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吴起样板”。2024年,该县在延安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擂台赛中荣获第一名。
顶层设计
形成管理一体化
该县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做到了任务、责任、标准、时限“四明确”。
该县确立以县人民医院为总院、三家县级公立医院牵头包片、县镇村三级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的“一体三区”架构,配套制定了医共体章程,建立了党的建设、干部管理等“1+8”制度体系,构建起“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一张网”的管理格局,推动医共体运行制度化、规范化。
该县确立“健康长征、精诚为民”的医共体精神,统一设计了医共体院徽、院训、医生工作服等135项识别系统,实现医共体架构整合和文化融合互促共进。
强基提质
推动设施均衡化
该县着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在医院建设上,深入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先后完成县中医院迁建、县妇保院维修、县医院传染病楼改造及“五大中心”建设等项目,布局更加优化、功能设施更加完善。在设备更新上,该县积极争取资金,为医共体配备了CT、血管造影机等一批先进设备,硬件水平跻身全省县区级医院前列。在专科打造上,该县大力实施“名医带名科”工程,创建脑病科、儿科、康复科等3个省级中医特色重点专科和16个市级重点专科,其中,针灸康复推拿科入选国家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培育项目。该县全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造国家级、省级、市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各1个,建成中医针灸科、肺病科和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等3个中医科室(中心),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30余项。
建强队伍
实现人才梯队化
该县通过“引—留—育”,多措并举打造德艺双馨的医疗人才梯队。制定柔性引才实施方案,设立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和医技水平提升专项资金,采取“高薪外聘+本地返聘”的方式,先后引进省级三甲医院专家团队18个、市内专家团队8个,返聘本地名医17名;对专家团队按职称级别、服务人次给予量化补助,对本地返聘名医实行“一人一薪”制,推动形成“政策吸引人、事业成就人、情感留住人”的良好局面;与10余家省、市级三甲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实施村级到镇级学、镇级到县级学、县级到上级学的“医疗人才上学计划”,常态化开展“名医带徒”“老帮新”等传帮带活动,全力打造新老衔接、结构合理的医疗人才梯队。
结对帮扶
推进资源共享化
该县坚持把资源共享作为医共体建设的关键环节,着力构建跨区域协作与医共体联动相结合的资源共享体系。县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等名院签订“互联网+医联体”协议,与西安交大口腔医院等建立对口帮扶关系,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县中医医院与西安市中医院搭建远程会诊系统,开展专家坐诊、联合查房等项目。县妇幼保健院加入“西北儿科联盟”,与延安市人民医院建立长期协作机制,引入9项先进诊疗技术。
该县统筹医共体医疗服务等共享资源,全面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模式,实现就诊时间和检查费用“双节省”、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双提升”。同时,建立“纵向贯通、精准下沉”帮扶机制,选派医共体内县级医院129名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到镇村卫生院(室)开展坐诊带教、技术帮扶等活动,全面提升基层医院的首诊能力和慢病管理能力。
资源下沉
赋能服务便民化
该县坚持把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作为医共体建设的最终目标,着力提供有温度、有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该县组建4支巡回诊疗队,配备12辆移动诊疗车,选派116名专家进村入户开展上门巡诊、健康宣教;全面推行家庭医生服务,对患者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安排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人员为患者提供诊疗方案制定和饮食用药指导等服务。
该县围绕妇女“两癌”筛查,建立“定点+流动”服务模式,针对偏远地区和行动不便人员,开展上门筛查服务,确保“应检尽检”。围绕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对全县在校学生开展免费视力筛查,实行“筛查+预警+干预+跟踪”全链条服务模式。围绕“一老一小”口腔健康,为幼儿实施龋齿涂氟,为小学生开展窝沟封闭,为65周岁及以上老人镶装全口齿。采取就近入院体检与上门体检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老年人健康体检,做到老年人健康体检“全覆盖”。此外,全面推行“一号管三天”便民服务模式,惠及广大患者;建成零差价便民药房3个,提供“开方+购药+缴费+报销”一站式服务,将平均取药时间由15分钟压缩至3.5分钟,让群众就医更便捷、更省心。
文:吴起县卫生健康局提供
编辑:李芸仪(实习) 张健 王政清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