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专家共话科技助残,以科技为轴,让便利触手可及

(健康时报记者 赵萌萌 实习记者 梁思涵)10月24日,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生命时报主办,京东健康提供公益支持的第十七届健康中国论坛科技助残主题单元现场,来自康复机构、公益组织、平台企业、产业界的六位嘉宾围绕科技助残融合实践展开深入探讨,从政策解读、需求洞察、技术创新到产业挑战,全方位勾勒科技赋能残疾人康复与生活的路径,力求让科技真正穿透壁垒,惠及8500万残疾人群体。


第十七届健康中国论坛科技助残主题单元现场 曹子豪摄

明方向:科技助残的核心是功能重建与社会融入

科技助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残障群体的功能重建能力、认知拓展能力,最终促进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吴惠群开篇点明科技助残的本质。作为中国现代康复的策源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已在智能康复领域开展多项突破性实践:从神经调控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临床试验,到3D打印假肢、无创脑机接口的临床研究,再到康复大数据平台建设,正逐步推动实验室技术走向临床。

听力健康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们最需突破的挑战。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廖沙夫进一步聚焦细分领域,指出当前听力助残需破解认知理念、可及性与可负担性、专业服务三大痛点。

今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听力健康服务指明方向;而 OTC 助听器通过科技+模式创新,突破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人群也能获得基础听力服务。廖沙夫说,基金会正通过公益项目搭建桥梁,让听力技术与服务触达更多人。

探需求:从产品刚需到服务与社会融入

作为连接供需的关键平台,京东健康助残品类负责人陈涛用数据勾勒出市场真实需求:轮椅、拐杖、护理床等传统辅具需求稳定且增速显著,同时,互联网医疗问诊、听力师上门验配等服务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需求已超越 产品与服务 本身不少残疾人希望通过消费帮扶参与社会生产,这体现了他们渴望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深层意愿。

如何让技术精准匹配这些需求?左点创始人朱江涛分享了企业实践:我们做助听器11年,发现用户不爱用的核心是产品不接地气。从早期推出TWS形式的OTC助听器,到创新脖挂式设计解决易丢、待机短问题,再到拓展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场景,左点的每一步创新都源于用户反馈。每天看京东平台的用户评价,每周分析用户需求报告,才能让工程师的智慧落地成好用的产品。他以生发仪为例补充,很多临床技术因信息差被误解为智商税,企业的责任就是把技术转化为用户能理解的语言,让好技术真正帮到用户。

破难题:产业创新需迈过标准、评估、普惠三道坎

科技助残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KARMA康扬辅具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郭佑吉以轮椅产业为例,讲述了40年创新中的思考:从钢管变铝合金实现轻量化,到研发可完成姿势变换、康复训练的智能轮椅,核心是让终身使用轮椅的人坐得舒服、活得有质量。

但他也坦言产业痛点:很多创新功能因没有国家标准,无法申请注册证;部分产品快速市场化却缺乏专业评估,导致用户买错、用错。他呼吁建立类似药剂师的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体系,让专业人才为用户匹配合适产品。

朱江涛也提到商业化过程中的难点:临床里有很多好技术,但受众窄、认知度低,容易被贴上智商税标签。他认为,企业需要成为技术翻译官,把专业临床语言转化为用户能理解的表达,让更多人认可技术的价值。

共展望:以科技为轴,构建包容助残体系

北京康复医院每年有约800万项次的康复治疗,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需要医工结合、AI 赋能,更需要各方协同,让数据支撑科技发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盖海山如是说,当前康复服务体系区域发展不均衡、基层人才短缺仍是痛点,科技助残需政府、市场、社会形成合力。

嘉宾寄语:吴惠群希望科技让人类远离残疾,共享美好;廖沙夫坚持专业引领、公益践行;陈涛期待 科技让残疾人更有尊严;朱江涛盼着更多人享受到好技术的帮助;郭佑吉重申最适合的科技就是最好的科技。

最后,主持人盖海山总结时指出,科技助残的道路虽长,但只要以生命为本,让智慧康复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在商业化中坚守普惠价值,就能构建起包容、可持续的助残产业体系,让每一位残障人士都能触碰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尊严。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