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
“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是一项立足于全民健康,推广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科普项目。自2013年由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发起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认可,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普及强化急救培训刻不容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急慢性疾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安全事件日益增多。中国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80%发生在医院外。心跳呼吸骤停后的黄金急救时间只有4——6分钟。急救的紧迫性,加之专业人员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到达伤病现场,我国掌握急救技能的公众数量又非常少,在等待救援的时间内,许多生命因为第一目击者不会救、不敢救、不便救而逝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健康中国行动的具体要求,无论在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还是在对公众急救知识的培训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众多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的急救意识非常强烈,对掌握急救知识有较高的学习愿望。因此,提升公民素养,提高公众急救能力,普及强化急救培训刻不容缓。
全省性行动的诸多举措 “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项目旨在为全民普及现场救护急救知识,搭建一个广泛持久的平台。项目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推广模式的系统化、规范化及大众化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实践的不断经验累积,逐渐上升为湖南省委省政府主导、省卫生健康委统筹的全省性行动。
——率先提出三个“一”救护理念,即“在第一现场,第一目击者在第一时间做出迅速正确的反应”。行动倡导大家都来学习和普及急救知识技能,成为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建立起较为成熟规范的理论体系、培训体系、管理体系和传播体系。
——建立第一目击者行动联盟。在医疗机构组建由急救医学研究所、急诊医学科、应急办、医务部、社会医学部、科研部、宣传办等多部门的合作团队;在社会层面联络多家医疗机构、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媒体机构、社区、企业等组成面向社会的第一目击者行动联盟;建立有高学术水平、高专业素质的科普队伍。
——组织开展急救知识“五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急救知识传播活动,向社会不同层面普及急救知识和培训急救技能。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将《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教程》纳入学生公共课程,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精品课程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课);每学期选修的学生人次达到200人;组织录制了网络课程,全国20多所高校进行云课堂学习。
——打造科普基地之“急救小屋”。以建设“急救小屋”为载体,一方面作为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基地,配备了满足科普活动需要的音像、演示、实践设备和器材、模型等,为学员提供学习场所;另一方面让更多人通过基地的参观对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感兴趣,愿意参与其中并形成民众急救科学普及品牌效应。目前,“急救小屋”样板建设已成为省科技厅科普基地,向全省推行。
——建立全省第一目击者培训基地,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第一目击者培训课程,开展同质化、信息化培训;开展了30期导师培训,培训骨干导师4097人。全省已建立251家第一目击者培训基地,实现培训五统一(统一教材、课程、课时、考核、发证),通过规范扫码和考核,全省已培训合格的“第一目击者”177292人。
——搭建现场救护学术交流平台,联合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4家医学专业学会共同发出倡议,设立“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日”。每年举办“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高峰论坛,邀请和组织急救专业的相关人员进行急救学术交流,组织专家制定《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专家共识》,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
——创建现场救护湖南模式传播海外。2021年,湖南省援外医疗队(援塞拉利昂和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开设“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导师培训班。一方面,为保障援外医疗队员自身安全,维护生命健康;另一方面,为做好中国特色的医疗技术传播,促进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当地民众健康水平。2022年6月,在津巴布韦开展了“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海外培训,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彰显中国力量,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
——数字化技术助力急救科普推广。自主研发了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管理系统,并与现行的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健康管理的居民健康卡相串联,可从湖南省居民健康卡获取现场救护急救知识,包括理论讲课、操作示范视频、常用急救知识、各种方言版急救操视频等,同时还可从此处报名参加“第一目击者”资质培训,分为导师和志愿者资质培训,成系统的培训及考核,考核通过即可获得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官方认证的电子证书;创建“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公众号,定期发布急救科普知识及相关前沿动态,目前关注人群达75000余人。
——互联网+智慧医疗融入急救领域。医院自主开创“手上120构建十分钟生命急救圈”智慧急救系统,研发“手上120”智能手环,此手环连接了“120”急救站、志愿者、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通过精确定位、智能导航、检测预警等智能系统,构建了安全快捷的10分钟生命急救圈,当意外发生时,按下佩戴的一键呼救智能手环的按钮,其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就传输到平台,“120”医务人员、社区卫生中心工作人员和取得资质的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将携带AED等急救设备赶到呼救者身边,对其展开施救。充分将互联网+智慧医疗融入急救领域。
——媒体为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加力。各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社会持续关注及宣传报道,行动2018年受邀到央视做专题节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健康报、长沙晚报、潇湘晨报、当代商报;新华网、红网、健康报网、大湘网、人民网、湖南新闻网、湖南工会网;央视、湖南卫视、湖南都市、湖南公共、湖南教育、长沙政法频道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近百次。医院与湖南都市频道合作制作“救在现场”的急救直播节目,定期播放科普现场救护技能,收视率居高不下。
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全国率先推动现场救护立法。项目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省政府、省卫生健康委、省文明办、省市红十字会、各急诊急救相关专业单位的支持和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和省分管副省长多次专题调研该项工作,公众急救普及“湖南模式”已然形成,“急救小屋”样板建设向全省推行。同时,积极推动现场救护立法,2020年11月1日《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由湖南省人大通过并颁布实施,湖南成为全国首个为“现场救护”单独立法的省,并将每年的这一天设为“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日”。《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公众实施现场救护提供法律保护,对于进一步规范引导公民有效开展现场救护,及时有效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目击者行动获得全国性科研成果。“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成功申报国家科研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华中地区“中国人群心脏骤停发病率、病死率及危险因素调查)、省部级项目(“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科普基地、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科普项目、以民众心肺复苏普及为核心的急救培训小屋网络建设示范、公众“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微信平台建设)等十余项;发表相关论文十多篇,撰写专著6部,2020年获得中华医学奖。
现场救护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项目多次获得全国、全省性表彰。2016年,《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指南》入选湖南省和国家科技部“优秀科普作品”、全国健康公益星中国十大公益医院;2017年,获得湖南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应急救援类十佳、湖南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十佳、第一届医疗品牌建设全国十强;2018年,获得湖南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救”在身边》获省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医学科普突出贡献奖、第十五届湖南医学科技二等奖、《健康报》年度品牌活动最佳案例、全国青年医生科普演讲大赛华中区一等奖;2019年,获得湖南省护理学会微电影微视频科普作品一等奖、微视频获第八届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湖南科技十大新闻、湖南省医学技能创新创业大赛医疗机构一等奖。项目立足民生、不断突破的创新模式和系统专业的推进措施,都将进一步推动“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越走越远,实现更加高速、高效的发展。(陈芳 祝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