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
基因编辑技术有望防治心脏病
据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乔本孝)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网站日前报道,一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新西兰接受了基因编辑临床试验,以期降低血胆固醇水... -
甲状腺髓样癌治疗研究取得新进展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李哲) 我国学者参与的一项国际药物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用于治疗甲状腺髓样癌的高选择性抑制剂塞普替尼,可将RET基因突变型甲状腺癌患者的进展风... -
抗菌涂层可防输尿管支架相关并发症
本报讯(特约记者 龙利蓉 张立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陈刚教授团队联合四川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研发了一种具有智能脲酶响应性抗生素释放功能的亲水性润滑... -
内镜下微创治疗咽食管憩室有新路径
(特约记者郝金刚 通讯员史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姜军梅团队牵头,采用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治愈10余名咽食管憩室患者,该技术为咽食管憩室的... -
深度睡眠不会切断大脑与外界的联系
据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 睡眠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与环境脱节的行为状态,睡觉就意味着人对周围环境的意识中断。但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深度睡眠并不会完全切断大脑与外界的... -
针对痴呆症的生物防御机制被发现
据新华社东京7月30日电(记者 钱铮)日本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机体针对痴呆症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未来有望为治疗痴呆症和其他中枢... -
首只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在我国诞生
本报讯(记者 王潇雨) 在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构建了高比例胚胎干细胞贡献的出生存活嵌合体猴,并证实了猴胚胎干细胞可以高效地贡献到所有组织(包括生殖细胞)以... -
高强度间歇训练或能改善心衰症状
(记者王潇雨)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耿庆山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心衰症状有改善效果,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期刊《基因与疾病》上。该研究入组1... -
肝癌侵袭转移机制研究有新进展
本报讯 (特约记者严丽 通讯员邵美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彭芳副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肝癌侵袭转移的新机制,即肝癌中高表达的蛋白Sorcin通过抑制细胞焦亡,进而... -
我国口服多糖疫苗研究获突破
据新华社重庆1月10日电 (记者柯高阳)我国科研人员近期在多糖疫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发出一种用于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口服多糖疫苗。相关研究成果已由国际学术期... -
大脑有控制愤怒情绪的开关
(通讯员杨金 记者宋黎胜)当人类受到挑衅、威胁时,愤怒的情绪无法自控,甚至会伴随一定的攻击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段树民教授与虞燕琴教授... -
脑在酒精代谢中的作用被发现
本报讯 (记者颜理海 通讯员戴睿 刘理扬)3月23日,国际学术刊物《自然·新陈代谢》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星形胶质细胞ALDH2 介导脑内酒精代谢及酒醉相关行为... -
提高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有新模式
本报讯 (记者王潇雨 通讯员陈鋆)日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应邀在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上报告了一项由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肿瘤学研究。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的... -
紫绀先心病或可用这种降糖药
(通讯员姜蓉 记者胡德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张浩课题组新近发现,胰岛素增敏剂可治疗紫绀先心病引发的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美国心脏病... -
小鼠视网膜有一条警报专线
(记者胡德荣)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张翼凤研究组,新近找到了标记瞬时撤光型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分子标志物,并证明此类神经元构成了视网膜中的一条警报专线。相关研... -
我国科学家为“快乐神经递质”画像
(记者胡德荣)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和蒋轶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张岩团队及国内外多个研究组,3月25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抑郁... -
将Hib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收益巨大
(记者 张磊)《BMC医学》近日刊发的北京大学方海教授研究团队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将侵袭性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纳入我国免疫规划收益巨大。以2017年新生... -
恐惧重现的关键神经机制被揭示
(特约记者杨静)《国家科学评论》近日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徐天乐教授课题组的论文,解析了恐惧记忆消退后重现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该研究为认识难治性抑郁症和... -
新化合物有望实现双效抗疟
(记者胡德荣)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课题组与华东理工大学李剑课题组合作,新近发现治疗疟疾的新型药物靶点,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细胞发现》和《药物化学... -
雷公藤内酯酮或可作为男性避孕药
(记者王倩)近日,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男性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唐运革、秦卫兵科研团队,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团队,在非...